你不必放棄工作,因為你要生活;
你不能放棄修行,因為你要解脫;
只要你不放棄,就總能找到一種平衡的方法,讓生活和修行同時進行。
~索達吉堪布

技術學習、命理記事、旅遊紀錄
你不必放棄工作,因為你要生活;
你不能放棄修行,因為你要解脫;
只要你不放棄,就總能找到一種平衡的方法,讓生活和修行同時進行。
~索達吉堪布
在我們的餘生,要讓獲得的人身發揮作用,遭遇逆境要讓逆境成為助伴,如果人生不曾遭遇逆境,不曾吃過苦,心會渙散在無意義的事情上,很容易就蹉跎一輩子。
~達賴喇嘛尊者
教證二法,同等重要
雖然佛法涵蓋了我們修行所需要的所有教授,但是一定不只是理論而已,更多的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應用的內容。佛法包含了兩大部分:教法和證法,也就是一般常說的「教證」。
世親菩薩所寫的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中說:「佛正法有二,謂教證為體,有持說行者,此便住世間。」白話來說就是佛陀正法的本體,分為兩種:一種是教法,一種是證法。
如果有人能夠正確的演說、開示佛陀的正法,佛陀的法教就會留住世間;如果有人能夠依教奉行,將理論實踐和應用,佛陀的證法就能住世。所以,佛法是由「教證」兩者構成,而且是同等重要的!
具體來說,教法是什麼?
「教法」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去修行的方法。比如一些道理、理論、類似學術的著作,或是所有的經論、典籍等等,都可以是屬於教法。
「證法」就是把「教法」學到的內容,運用在生活當中,融入我們的內心,轉化成自身的觀念和習慣,讓我們可以生起一種覺受,讓思想、行為都滲透和契合佛法,這樣的一種感覺。也就是說,我們把學到的這種佛法知識,用在自己身上,而且有了體悟,這就是「證法」。
~大寶法王 噶瑪巴

孔雀開屏,從前面看覺得非常美麗,從後面看時卻覺得很醜,這是自然現象。正面和反面本來就是一體的,只不過我們二分法的選擇,只喜歡好的一面。所以,與人相處、與境相融時,要記得人性格中不可能只有優點,一定還會有缺點,一個人的心靈在不同時空多多少少都有情緒的改變。如果我們能理解這點的話,就不會只有二分法,而會用水晶式多角度的觀察,對他人有較為寬容客觀的看法。
對一個環境的適應也是如此。當我們遇到某人不好情緒顯現時,可以思考他好的一面,想想當對方講我們好話時是多麼好的一個人,現在的他只是暫時性的情緒發洩,情緒過後又會展現美善的一面。因此,所需要的就只是短時間的堅持忍耐而已。如果對方表現出性格中負面的部分,而我們也以自己的負面與之對峙,只會使雙方的關係雪上加霜,因為已經沒有好的部分可以互相給予了。如果只選擇而擯棄本就與好同體的不完美,那麼我們對人、對事就會進入一種誤區和理智的盲點。
一天,佛陀帶領弟子們入舍衛城托缽,途中看到一名梵志望著自己田中已經成熟、可以採收的稻米,面露歡喜之情。佛陀問同行的比丘們:「你們有看到那位梵志嗎?」眾人皆點頭後,佛陀即默然入城托缽。然而,當天夜晚下了一場大雹雨,梵志田中的稻全部受損,女兒也在當時往生,雙重的打擊令梵志愁憂悲苦,舉國之內無人能讓梵志停止哭泣。
隔日,眾比丘至城中托缽時,聽到梵志家發生的不幸,便回去稟告佛陀。沒有多久,梵志也哭著來到精舍求見佛陀,請示解除悲苦的方法。
佛陀告訴梵志:世間上有五件事情無法避免,也無法脫離:
一、事物必會耗減,沒有令其不耗減的方法。
二、事物必會變滅,沒有令其不變滅的方法。
三、色身必會生病,不可能永無病苦。
四、色身會漸漸衰老,想要讓它不衰老也是不可能的。
五、人最後都會死亡,沒有人可以免除。
世間人沒有智慧,不了解佛法,見到這些耗減、變滅、老病死的現象時,就會愁憂苦惱,這是因為不了解真理。
佛陀繼續勸勉梵志:「不只有你家會有無常,世間都是如此,無常都在我們身邊,怎能要求只有你可倖免?所以要以智慧觀察這些無常現象,如果你因此而吃不下、不快樂,那你的冤家就會得意,而你的親朋好友卻會為你而憂愁;即使如此,這些無常之事也不可能回到像以前一樣。所以,能夠了解無常的道理,遇到變異、損失、老病死,也就不會難過悲傷了。」
於是佛陀為梵志說了一首偈語:
不以憂愁悲聲,多少得前所亡?痛憂亦無所益,怨家意快生喜。
至誠有慧諦者,不憂老病死亡,欲快者反生惱,見其華色悅好。
飛響不及無常,珍寶求解不死,知去不復憂追,念行至勝世寶。
諦知是不可追,世人我卿亦然,遠憂愁念正行,是世憂當何益?
接著,佛陀為梵志說布施、持戒等種種法,梵志心開意解,心意調柔,如實知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真理,便恭敬頂禮佛陀,並合掌說道:「我今已了解真理,從今以後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,奉行五戒,盡形壽不犯戒。」言畢,繞佛三匝,歡喜而去。

末法時期,或稱為五濁惡世,眾生會有各種障礙,除了一般所說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之外,前所未見的新障礙和愚痴也會相繼產生。現代人想到過去時,往往以為古人比我們愚痴,可是反觀歷史,古人可能比我們更有智慧。新時代的眾生有各種業力的覆障,有各種新起的疾病和痛苦。末法時,佛教也會衰敗,許多咒語的力量也會減弱。然而,藥師佛法門是特別為末法時代的眾生宣說的,由於佛的願力,藥師咒的力量在末法時期反而更加強大。總之,藥師咒是阿難尊者為了幫助末法時期的眾生對治疾病而請佛宣說的,因此對惡世眾生的利益特別強大。藥師咒尤其能對治猛烈的疾病,例如各種瘟疫,並能幫助病者盡速復元。因此,在我們這時代修持藥師法和咒語的利益特別強大,勝於其他修本尊法和咒語。
當我們得病時,有些疾病是可治療的,但有些疾病是無法治療的。此外,就醫的條件也有地域上的差別,有些地方幅員廣大,求醫不易;也有些地方,醫療落後。在這種狀況下,若能修誦藥師儀軌將可獲得間接的醫療利益。
顯密經續都含有藥師法門。在顯乘或經部方面,除了藥師經之外,堪布菩提薩埵也著作了屬於經部的藥師儀軌。密乘的事部瑜伽密續中也有許多和藥師佛有關的修持儀軌。因此,藥師法是顯密共有的法門。
不要以為道地功德的增上、堅定完全來自自己學習的因緣而已,事實上,必須要內外的因緣聚合才能產生。
不是一因生一果,是由無量的因才成辦一果。
內在的功德也是如此,不光只是自己學習,還有對上師善知識的信心、堅定的依止、對三寶的歸依,及對法的信心等,由眾多的因緣才能使道地功德增上。
~達賴喇嘛尊者

如果我們在低處或髒亂的地方,找到一張佛陀的法照,或一頁、甚至只有一個字的經文,我們會恭敬地撿起來,置於乾淨的高處。當我們見到眾生時,應該持之以相同的敬重。
每一次仲敦巴見到野狗躺在街上,絕不會跨過去,反而想到這個畜牲也有覺醒的潛能而繞道而行。
因此,我們應該用相同的敬意來對待佛與眾生。在皈依之後,不論修持什麼儀軌,我們必鬚生起菩提心;
從那一刻開始,眾生就成為我們修行的支柱。如此思維,可以讓我們感激眾生的重要性。對於想要證悟的人而言,佛和眾生具有同等的仁慈。
對於我們虧欠很多的人,我們應當在心中生起大愛,願他們得到快樂;在心中生起大悲,願他們從痛苦中解脫。
~頂果欽哲法王

སྡོམ་པའི་ངོ་བོ་ནི། འཁོར་བ་སྡུག་བསྔལ་གྱི་རང་བཞིན་དུ་ཤེས་ནས་ཐར་བ་དོན་གཉེར་གྱི་བློ་ངེས་པ་འབྱུང་བའི་སེམས།
戒律本體: 認識輪迴的本質是苦,渴望解脫的出離心。
སྡོམ་པའི་གཟུགས་ནི། ཆོ་ག་ལ་བརྟེན་ནས་ཐོབ་པའི་གཟུགས་མེད་ཀྱི་ཡོན་ཏན་ནམ་སྤང་སེམས་ཞིག་གོ །
戒體:通過如理如法的受戒儀式所得,具有無形之功德或決不破戒之心。
སྲོག་གཅོད་པ་ནི། གཞི་མིའམ་མི་ཆགས་པ། ཀུན་སློང་ཞེ་སྡང་སོགས་ཀྱིས་སྒོ་ནས་མཐར་ཕ་རོལ་པོ་སྲོག་དང་བྲལ་ནའོ། །
1⃣️殺戒:對境是人或胎兒,動機因慎恨心等,結果是終結了他人生命。
མ་བྱིན་པར་ལེན་པ་ནི། གཞི་གཞན་གྱི་ནོར་སྒོར་གཉིས་ཡན་ཆད། ཀུན་སློང་འདོད་ཆགས། སྦྱོར་བ་གཡོ་སོགས་ཀྱིས་སྒོ་ནས་ལེན་པ། མཐར་ཐུག་ཐོབ་བློ་སྐྱེས་པ་ནའོ། །
2⃣️盜戒:對境是他人的財物,價值二元以上,動機為貪心等,方式用詭計等各種手段,最終對財物升起歸己之心。
ལོག་གཡེམ་ནི། རང་གི་བཟའ་ཟླ་ལས་གཞན་པ་རུས་བརྒྱུད་བདུན་ལས་མ་འདས་པ། གནས་མ་ཡིན་པ་ཕ་མ་དང་རྟེན་གསུམ་དྲུང་། ཡན་ལག་མ་ཡིན་པ་ཁ་དང་གཤང་སྒོ་སོགས། དུས་མ་ཡིན་པ་ཉིན་མོ་སོགས། མཐར་སྤྱོད་པས་ཡན་ལག་རྫོགས་པ་ནའོ། །
3⃣️邪淫戒:對境是夫妻之外,或七代之內的親戚為非行,在父母和三寶所依處等地為非處,用嘴巴、肛門等為非支,在白天等為非時。動機為貪慾,結果完成非梵行。
རྫུན་སྨྲ་བ་ནི། སྨྲ་ཤེས་དོན་གོའི་མི་ལ། བདེན་མཐོང་དང་ལྷའི་མངོན་ཤེས་སོགས་ཡོན་ཏན་གོང་མ་མེད་བཞིན་ཡོད་ཅེས་སྨྲས་པའམ་ལུས་ངག་གི་རྣམ་རིག་ཏུ་ཐོན་པས་མཐར་གཞན་གྱིས་གོ་ནའོ། །
4⃣️妄語戒:對境是正常人,動機以愚痴為主,口說或行為表示自己有證悟或神通等上人功德,結果使他人信以為真。
ཆང་ནི། ནས་འབྲས་སོགས་ལས་བྱས་པའི་མྱོས་བྱེད། ཀུན་སློང་སྲེད་པ། མཐར་ཐུག་མྱོས་པ་གྱུར་ན་ཡན་ལག་རྫོགས་པའོ། །
5⃣️酒戒:穀物等製作的具有使人迷醉的酒類,動機為貪心,結果以喝醉為準。
即使從世間的角度看:
不殺生而護生,心境祥和安寧;
不偷盜行佈施,行事光明正大;
不邪淫重名節,家庭和諧安樂;
不妄語常讚歎,善緣成就事業;
不飲酒拒誘惑,常保神智清明。
佛經中明言:受持五戒,能獲各種殊勝利益和善神護佑。
心中懷有許多疑慮或性格品質不是非常細膩的人,如果留在上師身邊或許會發現自己對上師生起錯誤的見解;
那麼最好領受上師的教導,然後到其他地方修行。
留在一個證悟的上師身邊,如同靠近一團火焰,
如果你對上師具有足夠的信心,他將燃盡你的無明和障蔽;
如果你的信心不足,你將被燙傷。
~頂果欽哲法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