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信心聽聞佛法

站在說法者的角度來說,佛陀曾經制定一條戒律是「不可以對不信者說法」(不可以對不相信的人說法)。

要怎麼樣知道一個人有沒有信心呢?
依照印度以前的一些傳統,可以從聽聞者的舉止和行為的恭敬心看的出來。

信心必須自己去培養、去學習才能生起,有了信心,你對「法」自然會知道怎麼樣去取捨,法才會真的對你產生力量;
佛經裡提到:沒有信心的人,任何善法功德,是一點都沒有辦法生起的。

有一句話很重要,就是「信心會讓你心胸開闊,會讓你的心打開」。
我們常常都會讓心緊閉著,總是會有猜疑;
有了信心,心就會打開,那麼「法」就容易進來。

~堪布拉布

充電

一個人的福報,源於自己往昔的善業。

就像手機充電,今天的電是昨天充的,
而電用盡就沒了,明天若想打,就要今天充;

所以,佛陀告訴我們:
未來的安樂,
來自於當下的斷惡行善。

~索達吉堪布

《 對窮人特別照顧的黑財神 》


黑色臧巴拉禮讚文
怙主虛空藏尊降澍珍寶雨, 無生自性清淨身色藍色尊,
你乃金剛勇識我誠供養你, 祈請恆賜我心希求之果位!

這位財神特別對窮人照顧有加,如果家裡條件比較一般的信眾可以猛烈的多念誦這個禮讚文!

黑財神身青黑色,是東方佛里的金剛不動佛為了利益娑婆眾生解脫窮困之苦而化現,黑財神被認為是五姓財神中施財立即見效的財神,甚至有“財神王”的稱號。

黑財神的主要功德為驅除所有違緣的糾纏,並使一切善願都能心想事成,圓滿無礙。

此尊身形矮胖,大肚福相,紅發黑膚裸體,三目圓睜,發鬚眉赤紅如火,頭戴寶冠,以珠寶瓔珞、以八龍王為飾,生殖器上豎,輝光靠背,粗體大腹,右手擎盈血顱器於胸,左手捉吐寶鼠,兩足以右曲左伸姿威立, 踏於黃色持財天背,安住蓮花月輪座上。黑財神身青黑色象徵以勝義中遠離一切遍計所執,即是意金剛自性,為自性淨無垢。以不動佛冠為頭飾表具不動佛之大悲所幻之意;裸體無遮表大悲,且寓意赤條條無牽掛,一塵不染,一切無所障礙,衝卻了污濁色塵;持顱器表悲心所業;抱灰鼬表滿足眾生求財之欲願。

修持黑財神法門,可獲其庇佑,消除怨敵、偷盜、病魔等障,使諸受用財富增長。據蓮華生大士所說,金剛手菩薩在北方夜叉淨土世界,將此黑財神法門傳給空行母,並要求空行母再傳給恆常心存善念的幸運者。其後這些修持法門由二位成就的上師,取自殊勝的寶石內。

相傳古印度有一個小國的國王,因國庫空虛,財政困難,百姓難以維生,在走投無路想要投江自盡的時候,水中出現一黑色六歲童子,問明原委後,給國王傳了一個致富之法,並在樹邊化現一間水晶關房,囑咐國王在裡面修行六個月。國王修了兩個月,並沒有看到什麼效果,然後很失望,想再尋短見,黑色童子又出現在他面前,告訴他:即將大功告成啦!當國王再次進入水晶關房時,裡面充滿了珠寶。國王看到的黑色童子就是黑財神。

黑財神法門,以窮人,下層階級,獨居之行者易於相應,若心中長存善念,黑財神的加持將是永遠不會消失的。

空性的本性是“明”!

菩薩及大乘行者的動機及態度含有兩個主要的因素:對空性的瞭解及對法界的瞭解,這是佛陀二轉法輪時的開示主題。

經由這個觀點,我們瞭解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;但是,同時一切事物也確切無疑的依照相互依存的過程,在空性之中進行、開展。

菩薩觀點的第二個主要層面是“明性”或“智慧”,或梵文所稱的“佳那”,這是佛陀最後一次轉法輪時的主題,所謂空性並不是一片空白或虛無一物。

如果只是如此的話,那麼,空性就正好是顯相觀念的相反,如果空性存在的話,顯相就不存在,因為這兩者互不兼容。把空性視為只是虛無或虛空是不正確的。

因為空性指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真實的,都不具有真實的本質;然而,透過相互依存的過程,在相對的層次上,事物的確會有所顯現,但是同時它們也是空性的。

所以,我們不能把空性想成是虛空的,因為空性之中有所顯現。然而,當我們去尋找空性的本質時,我們卻找不到它。

所以,空性具有光明或清明的本性,在藏文裡,“薩瓦”和陽光或非常強烈的光亮有關。一旦有了那種光明,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、分辨得很清楚。

所以,空性的本性是“明”,因為它具有讓事物極其明確的從空性之中顯現的能力。這種明性和空性的智慧層面是同義的,因為智慧能看清一切。

但是,智慧並沒有實質的存在性,因此,它並不是我們可以對之產生嗔惡感或執著的物質性實體。

這種智慧的真正本性是空性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談到智慧與空性融合的原因。當我們探討空性的真正本質時,我們發現它含有的正是這種了達一切的智慧及明性。

但是,當我們去分析這種智慧時,我們卻找不到任何物質性的實體。所以,它的真正本性是空性,智慧和空性同時存在。

~尊貴的 創古仁波切

索達吉堪布開示

你不必放棄工作,因為你要生活;

你不能放棄修行,因為你要解脫;

只要你不放棄,就總能找到一種平衡的方法,讓生活和修行同時進行。

~索達吉堪布

達賴喇嘛開示

在我們的餘生,要讓獲得的人身發揮作用,遭遇逆境要讓逆境成為助伴,如果人生不曾遭遇逆境,不曾吃過苦,心會渙散在無意義的事情上,很容易就蹉跎一輩子。

~達賴喇嘛尊者

大寶法王開示

教證二法,同等重要

雖然佛法涵蓋了我們修行所需要的所有教授,但是一定不只是理論而已,更多的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應用的內容。佛法包含了兩大部分:教法和證法,也就是一般常說的「教證」。

世親菩薩所寫的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中說:「佛正法有二,謂教證為體,有持說行者,此便住世間。」白話來說就是佛陀正法的本體,分為兩種:一種是教法,一種是證法。

如果有人能夠正確的演說、開示佛陀的正法,佛陀的法教就會留住世間;如果有人能夠依教奉行,將理論實踐和應用,佛陀的證法就能住世。所以,佛法是由「教證」兩者構成,而且是同等重要的!

具體來說,教法是什麼?

「教法」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去修行的方法。比如一些道理、理論、類似學術的著作,或是所有的經論、典籍等等,都可以是屬於教法。

「證法」就是把「教法」學到的內容,運用在生活當中,融入我們的內心,轉化成自身的觀念和習慣,讓我們可以生起一種覺受,讓思想、行為都滲透和契合佛法,這樣的一種感覺。也就是說,我們把學到的這種佛法知識,用在自己身上,而且有了體悟,這就是「證法」。

~大寶法王 噶瑪巴

孔雀開屏

孔雀開屏,從前面看覺得非常美麗,從後面看時卻覺得很醜,這是自然現象。正面和反面本來就是一體的,只不過我們二分法的選擇,只喜歡好的一面。所以,與人相處、與境相融時,要記得人性格中不可能只有優點,一定還會有缺點,一個人的心靈在不同時空多多少少都有情緒的改變。如果我們能理解這點的話,就不會只有二分法,而會用水晶式多角度的觀察,對他人有較為寬容客觀的看法。

對一個環境的適應也是如此。當我們遇到某人不好情緒顯現時,可以思考他好的一面,想想當對方講我們好話時是多麼好的一個人,現在的他只是暫時性的情緒發洩,情緒過後又會展現美善的一面。因此,所需要的就只是短時間的堅持忍耐而已。如果對方表現出性格中負面的部分,而我們也以自己的負面與之對峙,只會使雙方的關係雪上加霜,因為已經沒有好的部分可以互相給予了。如果只選擇而擯棄本就與好同體的不完美,那麼我們對人、對事就會進入一種誤區和理智的盲點。